PM2.5多少算正常?
台灣的空氣汙染程度 根據行政院環保署所訂定的空氣品質標準,PM2.5在24小時內的平均值應低於35、年平均值應低於15,而台灣政府規定的數字已經稍高於世界衛生組織(WHO)所規範的日平均值25、年平均值10。
PM2.5有什麼危害?
許多流行病學研究結果顯示,PM2.5易附著戴奧辛、多環芳香烴及重金屬等有害物質,長期吸入可能會引起過敏、氣喘、肺氣腫、肺癌、心血管疾病、肝癌、血液疾病等。 無論長期或短期暴露在高濃度PM2.5環境之下,皆會提高呼吸道疾病及死亡的風險,尤其是對於敏感性族群的影響更為顯著。
PM2.5超標會怎樣?
PM2.5 的直徑相當於人類頭髮的1/28,這樣細小的粒子在大氣中飄散,無法被阻擋於體外,有毒物質經由鼻腔、咽喉、肺泡進入人體,隨著血液循環全身。 長期下來,不僅會引起嚴重過敏甚至氣喘,還會增加心血管及肺疾的風險,世界衛生組織(WHO)更承認PM2.5 是一級致癌物!
PM2.5跟甚麼有關?
就化學組成而言,經由長程傳輸而來的PM5有害金屬(鉛、鎘、砷)與多環芳香烴化合物(PAHs) 的濃度,較本土污染源產生的高出約90%。 這些長程傳輸而來的PM2.5,大部分仍來自於交通排放(59.7%),其次為燃煤(20.7%)與揚塵(19.6%)。
室內PM2. 5多少超標?
因此,美國環境保護署在1997 年訂定PM2.5 空氣品質標準,臺灣在2012 年增訂相關法規,目前國內PM2.5 的24 小時平均值不得超過每立方公尺35 微克(35 μg/m3)。 在臺灣訂定PM2.5 標準前,龍世俊很早就投入本土研究。
如何降低室內PM2.5?
美國環保署研究報告曾顯示,室內空氣汙染的嚴重程度,可能是室外汙染的2到5倍,其實居家環境有很多地方要注意,像是冷氣機半年得清洗一次、空氣清淨機擺放位置,要靠近人常常活動的地方,而不是角落,還有種對綠色植栽,也可以降低PM2.5。
PM2.5如何改善?
多搭乘公共運輸工具或 騎腳踏車、健走; 少汽機車廢氣排放及 消耗能源。 多瞭解空氣 污染及自我 防護知識; 少紙張浪費, 可使用再生紙 或電子化。 多選擇水煮、清蒸方式烹調的 食物,可以減少PM2.5暴露, 烹煮時應開啟抽油煙機; 少吃燒烤食物。 多綠化環境、 節約用電; 少吸菸。
PM2.5如何避免?
住:多綠化環境、節約用電;少吸菸。 行:多搭乘公共運輸工具或騎腳踏車、健走;少汽機車廢氣排放及消耗能源。 育:多瞭解空氣污染及自我防護知識;少紙張浪費,可使用再生紙或電子化。 樂:多參與環保活動、宣導環保祭拜方式;少焚香、燒紙錢,可減量、集中焚燒並使用環保炮竹。
PM2.5看得到嗎?
PM2.5:粒徑小於或等於2.5μm,它比病毒大,比細菌小,又稱「細懸浮微粒」,我們肉眼看不見,生活中像塵螨、二手菸、燒金紙、焚香、點蚊香就可能產生。
PM2.5是怎麼來的?
一部分懸浮粒子是自然過程產生的,源自火山爆發、沙塵暴、森林火災、浪花等,而這部分的PM2.5 被稱為原生性細懸浮微粒。 PM2.5還可以由硫和氮的氧化物轉化而成,這部分稱為衍生性細懸浮微粒。 而這些氣體污染物往往是人類燃燒化石燃料(煤、石油等)和垃圾造成的。 在發展中國家,煤炭燃燒是家庭取暖和能源供應的主要方式。
如何測量PM2.5?
以定流量抽引空氣進入特定形狀之採樣器進氣口,經慣性微粒分徑器,將氣動粒徑小於或等於 2.5微米(μm)之細懸浮微粒(PM2.5)收集於濾紙上。 而此濾紙於採樣前、後均於特定溫度與濕度環境 中調理後秤重,以決定所收集之PM2.5微粒之淨重,再除以24小時之採樣總體積即得微粒24小時之質量濃 度(註1)。
台灣空氣哪裡好?
中興大學環工系教授莊秉潔,公布今年上半年台灣空污地圖,六都空氣品質最 佳由台北市奪冠,桃園市、新北市、台中市緊追,排名皆在全台前十,唯獨台 南市與高雄市仍敬陪末座,在全台縣市中位居第19、20 名。
PM2.5的大小為何?
稱細懸浮微粒(PM2.5),約頭髮直徑的1/28,可穿透肺部氣泡,直接進入血管中隨著血液循環全身。 以實際舉例來說,PM2.5的直徑還不到人類頭髮粗細的1/28,微細到非常容易深入肺部,甚至可以穿透肺部氣泡,並直接進入血管中隨著血液循環全身,所以對人體及生態所造成之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為何PM2.5對健康的影響要大於其他的空氣污染物?
其中,細懸浮微粒(PM2.5)因粒徑小,可深入肺泡,並可能抵達細支氣管壁,干擾肺內的氣體交換。 長期暴露於懸浮微粒,可引發心血管病、呼吸道疾病以及增加肺癌的危險,而易感性族群會受到更大的危害。
台灣PM2.5的主要來源分佈為何?
台灣PM2.5的主要污染來源,根據環保署資料,交通污染源為36%,即約1/3,大陸的境外輸入為27%,也可以當成約1/3,工業的比例則為25%,即約1/4,自然界則佔了12%。 工業源的25%再細分,包括營建、化學、電力、鋼鐵及其他製造業,其中特別是台灣有7萬家餐飲業約佔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