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鐵蛋白會過高?
血清鐵蛋白的濃度增加(>400 ng/mL)可能有多方面影響:鐵蛋白是一種急性期反應物,在急性鐵缺乏情況下,受感染的病人如有急性或慢性發炎和惡性腫瘤,可能發生有升高的鐵蛋白濃度。 鐵蛋白升高無關於酗酒者或病毒性肝炎跟慢性腎衰竭。
血清鐵蛋白過高怎麼辦?
當鐵蛋白過高、身體處於慢性發炎,最重要是控制並設法消除發炎狀態,黃彗倫建議: 肥胖者控制體重:避免脂肪細胞釋出的細胞激素,抑制發炎。 少攝取高熱量食物:研究發現,吃完高熱量食物後發炎指數會顯著上升,例如吃近1,000大卡的食物,發炎指數會持續升高4、5個小時。 更多項目… ?
如何減少鐵蛋白?
減少攝取精緻飲食、甜品、油炸食物,避免接觸過敏原等,並多攝取多種類的天然原型食材,亦是降低體內慢性發炎反應,避免鐵蛋白過高的方法。 另外男性和更年期後的女性較易有鐵蛋白蓄積在體內的問題,建議可透過定期捐血,將體內鐵代謝出去,救人助己也不失為一良方。
鐵蛋白正常值多少?
Ferritin(儲鐵蛋白)是診斷缺鐵性貧血的黃金指標,其正常值為20-300 ng/mL。 當病人Hb或Hct低於正常值,可再檢驗ferritin的數值,若是低於10-15 ng/mL,則表體內鐵質儲存不足,可確認為缺鐵性貧血。 但如果病人體內併有發炎反應,會使ferritin的數值上升而影響診斷。
鐵蛋白吃什麼?
鐵蛋白過高可能跟飲食當中攝取過多鐵質有關,建議鐵蛋白過高者可從減少:紅肉、內臟、貝殼類海鮮、花生等開始做起,並適當攝取深綠色蔬菜、魚油、抗氧化維他命C、E等輔助身體抑制慢性發炎。
鐵劑不能跟什麼一起吃?
1.本藥不要和起士、優格、蛋、牛奶、菠菜、茶或咖啡、全穀類麵包、穀類及穀皮 一起服用,以免影響本藥的效果。 2.本藥不要和制酸劑或鈣片同時服用,應至少隔開1-2 小時,以免相互影響藥效。 3.為預防本藥沾到牙齒而染色,在服用液體劑型之鐵劑時,可將每次服用的藥量與 水、果汁或蕃茄汁混合,再用吸管吸取。
發炎指數過高怎麼辦?
如何消除身體發炎? 補充營養:維生素A、C、D和鋅有助身體消炎,增強修復。 醫師可能會開立魚油和維生素。 … 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醫師會推薦一些不含類固醇的非處方消炎止痛藥,例如布洛芬(ibuprofen)、阿斯匹靈或萘普生(naproxen)。 注射類固醇:皮質類固醇可降低特定關節或肌肉的發炎狀況。
鐵蛋白過低會怎樣?
身體的鐵存量降低時,會影響部分正常生理功能,甚至在貧血之前就開始造成身體的症狀,例如疲勞、身體乏力、肌肉耐力下降、專注力不足、掉髮、口角炎、免疫功能下降及慢性感染、眼白偏藍等。 形成貧血之後,症狀包括心跳較快、易喘、明顯無力虛弱、頭暈頭痛、手腳易冷怕冷、舌頭發炎疼痛、指甲易脆或匙狀指甲、外觀蒼白等等。
albumin是什麼意思?
血中蛋白主要為白蛋白(Albumin)及球蛋白(Globulin),Albumin在肝臟產生,約佔血中總蛋白50%以上,主要功能為維持體內血液滲透壓,不足時容易造成水腫。
鐵吃多了會怎樣?
黃醫師提醒,造成貧血的原因很多,但是過量補充鐵可能會產生嚴重副作用,例如:黑便、嘔吐、噁心、腹瀉等,另外少部分特殊疾病患者則是禁止使用鐵劑。
鐵劑會致癌嗎?
一般人常用的鐵劑和紅血球生成素(英文:Erythropoietin ,簡稱EPO),不建議癌症病友經常使用。 一般的鐵劑若過量容易產生自由基,對細胞產生可能的傷害,提高罹癌風險。
鐵劑一天吃多少?
一般成人的治療劑量建議每天 服用元素鐵150-200 mg,一天口服三次, 一次300-325 mg的二價鐵劑,於餐前服 用,直到血液檢查ferritin與Hb恢復至正常 值。 因鐵質會刺激腸胃道黏膜,所以服用 二價鐵劑的病人約10-20%會發生噁心、嘔 吐、便秘、腹瀉、上腹痛或黑便等腸胃道 副作用。
乳鐵蛋白有什麼功效?
乳鐵蛋白與多種生理機能息息相關- 包括免疫力、抗發炎能力,它還能通過與鐵質結合,對抗氧化;促進人體吸收鐵質。 無論是單獨使用,或是與其他成分共同使用,乳鐵蛋白都有增強孩子對抗病原的功效,它的保護功能對早產或出生體重過輕的嬰兒 、健康嬰兒 、兒童 都有效。
鐵蛋白是什麼東西?
臨床意義與用途: 儲鐵蛋白(ferritin)是一種含鐵的高分子量蛋白質化合物,其在體內的功能為儲存鐵質。 由於鐵缺乏症出現在貧血發生前,因此偵測鐵的耗用狀態對於控制營養性貧血很重要。 低血紅素濃度是最容易測得之貧血徵兆,但血液中的血紅素只有到缺鐵性貧血末期時才能檢測出明顯下降的情形。
血紅素多少以下要輸血?
血紅素數值如果高於10 g/dl,通常貧血的症狀不明顯,不需要輸血。 血紅素值如果介於6-10 g/dl之間,那就看病人的身體狀況,例如原來就有心肺功能不好,或者年紀太大時,就考慮輸血。 輸血是借用別人的紅血球,紅血球是活的,有一定的壽命,所以輸血過後2-3個星期,血球就會消失不見,需要重新再輸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