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定慧是什麼意思?

戒定慧是什麼意思?

其實這些都只是「靜中養成」的部份,佛法的作用及殊勝,在於「動中磨練」所產生的無漏智慧。 其實所謂的「戒」,簡單地說就是「遇事所具之正知正見」;而「定」,就是「日常身心的謹言慎行」;至於「慧」,就是「言行得宜的分寸拿揑」;為什麼呢?

如何修行戒定慧?

六祖大師回答:「定則定其心,將戒戒其行,性中常慧照。」 明白指出時時刻刻以戒定慧戒除惡行、定心、慧觀的心地法門。 因此修行不是只有在道場中,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實踐。 平時藉由誦經、持咒、打坐等定課攝心、定心,讓心不向外攀緣,以及不間斷地薰修佛法的真理,最後回歸這念心,保持如如不動,清楚明白。

生活中如何用戒定慧來降伏煩惱?

就是規範自己行為舉止的心念。 人有了戒心,可以約束自己,不讓自己有非法的言論或行為。 例如:對於眾生的生命,不但不去殺害,還要護生;對於他人的財富,非但不貪取,還要給予保護;對於別人的名節,不但不予侵害,還要尊重、讚美他。 時時保有戒己之心,就可以防非止惡,遠離煩惱。

什麼是定慧?

那麼,止 觀即定慧、寂照、明靜,「止」為定、 寂、靜;「觀」為慧、照、明。 因此, 「定」是指心是寂靜的;「慧」則是指 心是明與照的,「明」是清楚明白, 「照」是覺知,也就是清楚明白的覺 知。

三藏是哪三藏?

三藏(梵語:????????,tripi?aka;巴利語:Tipi?aka),佛教術語,佛教經典的分類法,即經、律、論三種類別的佛典,包含:經藏(sūtrapi?aka)、律藏(vinayapi?aka)、論藏(abhidharmapi?aka),三者合稱三藏,或分為十二類的佛語,亦稱為十二分教,即契經、應頌、記別、諷 …

持戒有哪些?

五戒是佛教的根本大戒,佛教的戒律雖然有出家、在家的區別,但是一切戒律都是依據五戒為根本。 五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受持五戒是人道的根本,五戒與儒家的五常有相通之處:不殺曰仁,不盜曰義,不淫曰禮,不妄曰信,不酒曰智。

三界是哪三界?

三界為:欲界、色界、無色界。 三界構成世間,相當於三有。 有情眾生都在三界中因為煩惱的關係生死輪迴。 此概念被道教借入,也稱三界二十八天。

什麼是五戒十善?

「導」是引導,誘導人向善。 學佛就要從這些基礎的地方學起。 「戒」與「善」在形相上雖同,但在果德上不同,所以「受戒」與「行善」不一樣。 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十善前四項也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兩者看起來似乎相同,但是果報不一樣。

什麼是信願行?

天堂、佛國,不是隨便想去就去,必須有三個資糧──三個條件,叫做「信、願、行」──信仰、願力、實行。 看起來很簡單,實際上,多少修學淨土法門的人,也不容易完成這三個字。

六度萬行是什麼意思?

按龍樹《寶行王正論》,有六種波羅密統攝大乘義:佈施、持戒為利他,忍辱、精進為自利,禪定、智慧為解脫。 此六波羅密為戒、定、慧三無漏學所含攝,又統攝菩薩所修的一切行門,俱稱爲六度萬行。

什麼是貪嗔癡慢疑?

佛教中所說的五毒心是指「貪、嗔、痴、慢、疑」五種心,這五種心會使我們造作惡業,就像毒藥會妨礙我們修行,故稱為五毒。 清除五毒心是修行人的重要工作。 若五毒心尚存,結果可能會變成魔通或各種惡法,因此,要修佛道,必先除五毒。

怎麼禪定?

禪觀的方法,一定不離三個原則,那就是:調身的姿勢,調息的呼吸,調心的專注。 以放鬆身體的肌肉,也放鬆頭腦的神經為基本的要求。 正確的姿勢,包括行、坐、立、臥四種,以輕鬆端正為原則。 正確的呼吸,以自然的速度為原則。

止觀是什麼意思?

名詞解釋: 止觀為佛教修行方法之一;止為止寂、禪定,指靜坐斂心,止息一切雜念,而專注一境,觀,即智慧,指在止的基礎上,明察萬物,辨清事理,升起正智慧,此種修行法門稱之為「止觀」。 僧肇〔維摩詰經注卷五〕:「繫心於緣謂之止,分別深達謂之觀。」 修習止觀為得定慧,以求解脫煩惱而成佛。

如如不動是什麼意思?

「學佛後才知『如如不動』是佛家語。 是指『看破了諸法的事實真相』,心能放捨,不會隨著外面的塵境與內在的思緒動搖。」

壽者相是什麼?

人相:以「別人」的立場為基礎,所看到的一切相。 眾生相:以「團體組織」的立場為基礎,所看到的一切相。 壽者相:以「一切生命」或「時間」的立場為基礎,所看到的一切相。 離四相是超越以上四相,但是重點不是消滅、毀壞這些相,而是不受制於四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