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有息肉會有什麼症狀?

大腸有息肉會有什麼症狀?

大部分的大腸息肉沒有症狀,除非息肉大於1公分或出現癌變時才可能會出現症狀,出血是最常見的一項症狀,有時出血量很少而且是間歇性,病患常不會發現或以為只是單純肛門痔瘡出血,而忽略了進一步檢查,有時須仰賴「糞便潛血檢查」才會發現,一般來說,愈大的息肉,出血的機會愈大,其它偶而也會出現排便習慣改變如便秘、腹瀉或腹痛的症狀。

大腸為什麼有息肉?

Q:為什麼大腸會長息肉? A:大腸內含有好菌與壞菌,難免會有發炎現象,而發炎產生後內膜就容易增生,這個贅生物就是泛稱的息肉。 任何人的大腸都有可能會長息肉,尤其是年過50之後,若體重過重、缺乏運動,或有抽菸、喝酒習慣,甚至有大腸息肉或大腸癌家族史,以及曾有腸道發炎性疾病如克隆氏症、潰瘍性大腸炎等,都較容易長息肉。

大腸息肉需要切除嗎?

大腸息肉的種類很多,而且有的息肉將來會變成大腸癌。 臨床上最常見的息肉主要有兩種,不是每一種都需要切除。 一種就是不會有惡性變化的息肉,以增生性息肉最常見。 另一種是腺性息肉,以後可能會變成大腸癌,這就是需要切除的息肉。

大腸長息肉怎麼辦?

答:大腸鏡檢查中如果發現息肉,如果沒有 無法切除的狀況,包含有出血風險、息 肉太大、息肉太多、受檢者無法配合、 生命徵象不穩定等,一般都建議切除, 除了可以得到進一步的病理切片結果, 也能直接把病灶處理掉,如果切得乾淨 ,正常來說在同一個地方不會再長出息 肉。 問:大腸息肉切除後,需要再追蹤大腸鏡嗎?

如何判斷大腸息肉?

邱瀚模醫師指出,只要大腸裡發現有凸起物,都可以稱為息肉,但並非都和大腸直腸癌有關。 根據美國的大腸鏡檢查後追蹤指引,如果是只有一、兩顆小於1 公分的小瘜肉,一般五年後再追蹤即可。 假如有超過三顆(不論大小),或只要有一顆超過1 公分、化驗結果有絨毛成分或高度細胞異常,則三年後就要追蹤。

大腸有息肉就是大腸癌嗎?

息肉是有分類的,不一定就等於大腸癌。 例如:腺瘤性息肉、 增生性息肉、發炎性息肉、青年性(幼年性)息肉。 其中有可能轉變為癌症,也是最需要切除的類型是腺瘤性息肉或鋸齒狀息肉。 並非所有類型的息肉都有演變成大腸癌的風險,故不需要多冒風險切除。

大腸息肉正常嗎?

增生性瘜肉:良性,最常見,根據統計,50歲以上的人有一半都有增生性瘜肉,通常長在直腸,可能和腸內菌異常增生或嗜食高油、多肉、少纖維飲食有關。 腺瘤性瘜肉:容易變惡性、癌症,整條大腸直腸都可能出現,無論大小都建議切除,並持續追蹤。

大腸息肉幾公分危險?

至於常見的增生性息肉,因為風險非常低,只建議切除位於近端大腸、超過0.5公分的增生性息肉;或位於遠端大腸、超過1公分的增生性息肉。 根據2017年American Cancer Society發表的文章,使用大腸鏡檢查以及切除這些可能癌化的「良性」息肉的行為,可以減少40%的大腸癌發生率以及50%的大腸癌死亡率。

如何消除大腸息肉?

他表示,要改善大腸息肉,飲食絕對是關鍵,首先少吃燒烤︰飲食與大腸瘜肉的生成有相關性,少吃燒烤,油炸物,多吃新鮮的蔬果,烹調方式多選用清蒸、水煮。 另外,就是多吃高纖飲食,木耳、菇類、水果、綠色花椰菜、高麗菜、胡蘿蔔、蕃茄、洋蔥、大蒜、蘆筍、燕麥、小麥、海帶等,可以淨化腸道。

幾歲會有大腸息肉?

說起腸道疾病,你第一個想到的應該是大腸癌,不過大腸癌往往是從大腸瘜肉開始發展而成,而根據腸胃肝膽科張振榕醫師的說法,目前台灣40歲以上民眾,大腸瘜肉發生率增加,到了50歲以上就是危險群。

大腸息肉如何預防?

1、少紅肉、高脂肪、加工食品:紅肉及加工食品中含有較多飽和脂肪,會延長食物消化時間,增加大腸息肉發生機率。 2、多高纖食物:蔬菜、水果及全榖類食物,含有較多的膳食纖維,天天五蔬果加速糞便排出、預防便秘,預防產生大腸息肉。 3、規律運動:每天運動30分鐘,每星期至少5次以上,有助腸道蠕動,降低大腸息肉發生。

大腸息肉切除可以吃什麼?

接受息肉接除術後,當日飲食仍需繼續清流質飲食,例如米湯、運動飲料、無渣果汁、糖水等;亦可飲用雞精或雞湯(不含料)。 但勿進食牛奶、優酪乳或豆漿等。 第二天可以開始吃低渣飲食,如稀飯、白吐司、白麵條等,可搭配肉鬆或碎絞肉等。 第三天就可以恢復正常飲食。

大腸息肉會痛嗎?

腸胃道的神經位在較深的肌肉層,息肉切除一般只在表層的組織,所以不會有額外的痛楚。 理論上一次切掉幾顆息肉都可以,但實際上,切太多顆息肉勢必會拉長檢查時間,增加患者的不適;即使是麻醉大腸鏡,麻醉時間過長也將增加不必要的風險。

大腸息肉切除要住院嗎?

以往若是較大或是扁平狀的息肉,無法用大腸鏡切除,甚至需要接受外科的開腹手術或是以腹腔鏡手術予以切除,患者需接受全身麻醉且要住院。 但現在使用的大腸內視鏡手術,切除後會再以止血夾處理傷口,減少出血及傷口破裂情形,毋需住院。